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申請貸款的大學生須向市創業辦申請貸款資格認定;市創業辦研究同意后,大學生要參加陜西教育學院為期一個月的創業培訓,取得培訓合格證書;再持創業計劃書或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向市科技局提出項目技術性、可行性的評審申請;市科技局評審認定后,貸款申請人持市科技局項目評審意見到市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申請并辦理擔保手續;獲批后,再到商業銀行按照商業貸款的程序進行核貸,整個流程往往需要半年之久,影響了大學生申請貸款創業的積極性。
受到種種限制,大學生創業貸款發放總體規模較小。創業貸款政策實施以來,累計發放46戶1245萬元,尚未達到貸款基金規模,沒有達到放大效應,與當初設計的“將創業貸款基金通過金融杠桿放大2至3倍,提升創業貸款的扶持面和引導作用”還有較大差距。
高科技創業項目少
在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政府部門發現,大學生申請的創業項目科技創業項目少,大學生創業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據統計,目前,已發放貸款的46戶企業中,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業僅為10戶左右,占總戶數的21.7%。創業貸款項目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領域,這與扶持大學生創辦科技型企業的目標有一定差距,同時也不利于發揮大學生創業的自身優勢,大學生們的競爭潛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掘。
熱情高能力不足
剛出校門的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大多創業熱情高,躊躇滿志,但是也不乏眼高手低者,缺乏腳踏實地的耐心,對創業市場運行情況以及經營風險等問題預計不足。
大學生創業在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大學生創業者中,有些缺乏可行性的創業項目,有些雖然具備了創業項目但缺乏創業能力和企業管理實踐經驗或對創業項目實施運營的能力較弱,一些創業者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把控能力,部分創業者缺乏承受挫折和失敗的心理素質,還有一些創業者將創業貸款作為項目的唯一資金來源,這些都增加了大學生的創業風險。如果獲得了額度較大的創業貸款,但創業以失敗告終,這將為他們帶來長期的、沉重的經濟負擔和不良的誠信記錄,不利其發展,也不利于大學生創業貸款的良性循環。因此,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指導服務亟待加強。
記者也獲悉,昨日召開的全市大學生創業工作座談會上傳來好消息,我市將成立大學生創業協調辦公室;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縮短貸款審批周期;成立創業輔導團,一對一輔導等。
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我市的大學生創業之路會越走越寬。
記者顧榮實習生劉曉玲